2007-10-31

推薦書~~麥克.克萊頓之奈米獵殺&恐懼之邦

2005年8月,我在台南放了一個小暑假。

前陣子回台南住了三個禮拜,已經畢業這麼多年了,還有暑假可以放,真是幸福啊!
待在台南家中的生活,其實比台北單調許多。因為出門要靠機車,否則哪裡都去不了,所以,我這二十來天幾乎全都待在家裡,除了趕稿、哄小孩(罵小孩比較多),就是一直不停地看書看書。
在我所啃完的一堆書裡,份量最重的前兩名,就是由麥克•克萊頓所撰寫的「恐懼之邦」與「奈米獵殺」。
「奈米獵殺」的男主角是失業的程式設計師,書裡一直重複提及的「平行處理」、「代理人」這些名詞,對於浸淫資訊業十二年的我而言,早已耳熟能詳,但透過他的解釋,我才真正明白這些名詞的意義與根源。
我覺得,麥克•克萊頓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好萊塢劇情。讓想要娛樂的人被娛樂,除了娛樂還想要更多的人,也可以得到一點知識與啟發。
以緊張刺激的程度來看,「奈米獵殺」居上風。而且,它最可貴的一點是訴求「科技必須植基於道德」,科技的追求若是凌駕於生命的珍貴,必將釀成巨禍。
以知識啟發的角度而言,「恐懼之邦」則當之無愧。不過,要看「恐懼之邦」有兩道門檻,一是它驚人的厚度,二是書末那密密麻麻的參考論文細目,兩者都會使人誤以為這是另一本科學研究報告。
雖然它的題目是「環保」,以豐富的研究數據否定地球暖化的說詞,並揭發環保團體的激進真相,但我更感興趣的是他所提出的論調:恐懼。
「恐懼」的確是最具殺傷力的工具。納粹有一種處決作法,是矇住當事人的雙眼,然後在他的手腕劃上一刀,讓血流盡至死。不過,事實上,傷口很淺,在血真正流盡之前,那個人早已被自己的恐懼折磨而死。
我們不也是全天候地身處在恐懼的環境之中嗎?還需要我多說嗎?
小至吃進口裡的食物,大至個人前途、社會前景、世界局勢,無一不充滿了恐懼。
最妙的是,「恐懼之邦」還將對環境的恐懼連結到政府的陰謀論,正好對上我這個「X檔案」迷的口味。
總而言之,我喜歡的書有幾個原則,一是會帶給我反省的力量,二是會教給我精采的知識,三是會令我感觸、感動或感傷。基於這些原則,所以我推薦麥克•克萊頓的「奈米獵殺」和「恐懼之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