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9

兒時的點點滴滴(二)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結婚後生了三個兒子,大家聽到消息都好驚訝。
她笑嘻嘻地說:因為婆婆很會帶小孩,所以就傻傻地一直生。
當然,婆家位於好山好水的花蓮,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但除此之外,大部分已婚的朋友都只有一或兩個小孩。而且,決定生第二個小孩已經很掙扎,考慮生第三個小孩更是沒可能的事。
雖然新聞也常報導台灣生育率位居全世界倒數,不過,在國小任教的好友「玟」所提及的現況,才讓我結結實實地吃了一驚。
她在台南縣某國小執教近十年。剛轉調時,各年級各有十班。
而今,新招的低年級只剩下五班,等到這兩年入學的龍子龍女熱潮過後,預估新招的低年級只會剩下三班。
她說,她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職涯危機。
這讓我回想起我唸小學時,每個年級約有十五班,每班有近六十個學生。
我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學生座號以生日先後順序來排,提前入學的我被排在第56號。
那時,政府的宣導口號是「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
不過,我始終覺得我是五年級留級生,口號在我那個年代還只是口號,要過好幾年才會落實成為行動。
所以,我爸媽偏偏就很努力地製造出五個小孩來。排行依序是我,弟弟,妹妹,妹妹,妹妹。
不知是偶然或湊巧,從小到大結交的幾個好友,家裡平均都有四、五個小孩,甚至也有三姊妹或四姊妹。
小時候,並不喜歡有這麼多弟弟妹妹。不論走到哪裡,玩到哪裡,身邊總有幾個甩也甩不開的拖油瓶,非常之麻煩討厭。
兄弟姊妹的好處,一直到長大成人後,才能感受與理解。
我從大學開始離家北上至今,一個人在外地生活了十幾年,對家裡的懸念並不多,就是因為一直有妹妹們陪在爸媽身邊,讓我覺得很放心。
玟也貢獻了她的親身經驗。
她的父親因為心肌梗塞要動緊急手術,當場只有她一個人能簽手術同意書,她說,那種孤立無助的感覺前所未有。
還好,嫁到外地的姊妹們很快就回到台南,陪在她身旁,讓她定下心來。
就是因為這樣,我總是拼命鼓吹已經有一個小孩的朋友們,快快再生第二個。要讓一個小孩隻身面對父母的老病死大事,怎麼想都覺得太沈重。
再說,仔細想一想,兒時與弟弟妹妹相處的記憶,也不全都感覺那麼差、心情那麼壞。當然也有瘋狂玩樂、開心大笑的時刻,更有同為手足才知道的秘密或默契。
而且,每次農曆年時,可以輕鬆湊成一桌打麻將,還有一個人可以輪流休息給大家伺侯點心茶水,可不是每家每戶都有的福利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