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天蠍,讓我本能地洞悉人性的黑暗面。
但上升人馬,又讓我對這世界有無可抑遏的樂觀天真。
雖然我堅稱人性本惡,但許多思維和行為又流露著認定人性本善的自以為是。
我的肚皮舞老師每到年底就會辦Party,把她教的十來班學生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加舞蹈表演及禮物大摸彩。
但今年,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本班出現兩個失竊案例(別班就不可得知了),一人掉了Dior名牌手錶,另一人則不見了皮夾。
歡樂的氣氛戛然而止。遺失的不只是物品,還有對人性預設的信任。
現場雖然多是陌生人,但都是愛跳舞的同好們,受邀前來的親朋好友想必也是精挑細選過的,怎麼也無法想像偷兒就在這群人當中。
只能想,閒雜人等的有心人士趁著沒有門禁管制的空檔溜進來。
但,參加Party應該有的輕鬆感和安心感,還是潰堤了。
想起大一時,我參加的社團前往台北縣某國小辦課輔活動,回到學校後,幾乎每個人都發現,皮夾裡的現金不見了。
課輔行程裡有室外活動,輔導員們放心地把個人物品放在教室裡,在操場和小朋友玩耍,完全沒想到教室是開放空間且無人看管的問題。
理所當然地,犯人若非社團成員就是小朋友。無論哪個答案都令人難過,所以只好想有校外人士趁機混進學校裡並幹了壞事。
和Party事件如出一轍。
後來,在宿舍生活裡,也發生了好幾次這種事。
室友辛苦打工,新買的隨身聽和洋裝在寢室被偷,改變了我們從不鎖門的習慣。室友們開始學著隨手上鎖及把攜帶房門鑰匙。
更離譜的也有,同樓寢室有人晾在公共陽台的內衣和洋裝被偷了,組成一個偵探團,逐間寢室搜索。
把大家全當成賊來刺探,最後仍一無所穫,真是糟到不能再糟的狀況。
但最糟的是,這些事件無法推給外人。女生宿舍門禁森嚴,連非住宿生的女學生都會被舍監擋在門外,不准上樓。
那麼難考的一間學校(當時一報校名都會引來旁人肅然起敬),考進來幹這種事,完全不懂當事人心裡是怎麼想、怎麼判斷、怎麼取捨的。
當然,我自己在外租屋多年,也曾被偷過一次,損失現金若干和金項鏈及金幣。
不過,生性粗線條的我,一直到要拿現金交房租才發現這件事,距離事發不知已隔多久,只能認賠了事。
然而,想起自己的房間曾被偷兒闖入的不安全感,持續了好久好久。
一路經歷的這些事件,帶來的心理衝擊一次比一次更大,到後來,我已經超級神經質,絕對不讓我的貴重物品離開我的身邊一步,或至少一定要有個我信任的人守著它。
我理解到,最佳方法就是不要考驗人性,不要製造讓人性變惡的機會。
這樣子,我就可以繼續相信人性本善。
不過,就算我把自己守得再好,把我的小世界看管得再週到,但對於我以外的人和世界仍力有未逮。
Party失竊事件雖然不發生在我身上,卻給我帶來了更大的失望與難過。
這世界上永遠會有這麼一撮人,讓我真正覺得難以理解、難以原諒。
2009-11-02
安心小物
在討論區裡看到這則話題,有個老婆因為老公睡覺時只抱著一條從小蓋到大的破爛小棉被,卻不抱她,因而想密謀丟掉那床小被子。
眾網友幾乎一面倒地勸她千萬不要這麼做。後果絕對難以想像及收拾。
我不太懂為什麼老婆要為這種事困擾,反而比較能體會那個老公的感覺。
因為,我家也有幾個擁有安心小物的傢伙。
第一個就是我二妹。她的安心被大概是近十年才突然冒出來的。但她從被子找安全感的習性,從小就有。
小時候,我家一群小孩同睡一張床,同蓋一床被。一床被子有四個角,她總是很堅持要抓著某個特定的角才肯睡。
時間久了,她的那個角特別破爛。我們還給它起了小名。
至於她現在那條安心被,看上去就是一張小尺寸的涼被,因為年資尚淺,故而狀態良好。
不過,一如其他同類人士的反應,若我媽出其不意地拿去洗,一定會被她埋怨。就算事先和她商量要洗被子,也要來來回回磨個好幾次才勉強答應。
萬一碰到天氣不好,沒法在入夜前曬乾,晚上睡覺沒了安心被的她更是會哀哀叫。
有一次,兩歲的小侄女在她房間午睡,大人隨手拿了尺寸較小的安心被蓋在她身上。我妹發現後,連忙用另一張被子換回她的安心被,到手後還不忘湊到鼻前聞一聞,像是確認自己的味道還在不在。
雖然她也很愛小侄女,但安心被是不能妥協的。
所以我們都取笑她,安心被是她的嫁粧。
另一個是我的外甥 Leo。他的安心小物是一個成人尺寸的枕頭,外面罩著一層以絲質布料縫製的枕頭罩。滑滑涼涼的觸感讓怕熱的他超愛抱著它睡,自己給它起了暱稱叫「大涼涼」。
由此可知,在「大涼涼」之前其實還有「小涼涼」。但只用到他約三歲左右,有了大涼涼之後,小涼涼就由他弟弟接收了。
現在已經小學四年級的他,對於大涼涼的愛始終沒有改變過。連他媽都說,看來他以後結婚還是會選擇抱著大涼涼睡,而不是老婆。(希望他別遇上討論區裡的那種惡妻)
雖然已經是個小男生,但每次看到他抱著大涼涼時甜蜜又安心的表情,彷彿就回到他很小很可愛很天真的舊時。
至於接收了小涼涼的Loy弟弟,其實另有自己的安心小物,是一隻約20公分高的短毛小熊。
因為酷愛卡通版豆豆先生,所以他給自己的小熊取名叫「泰迪」。(和豆豆先生隨身攜帶的小熊玩偶同名)
睡覺時,他習慣把泰迪抱在胸前。睡著睡著換了姿勢,還是不忘一隻手緊抓著泰迪不放。
有時,他還會對著泰迪說話聊天。搞得他爸很緊張。
但其實小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總是會對著某樣喜歡的東西,假想成是自己的朋友,絮絮叨叨。我們不也曾經如此?
歸根究柢,安心小物是心理作用大於實際作用。
我二妹每次出國玩,從未把她的安心被收入行李裡。
兩兄弟被父母帶著去渡假過夜,也不曾要求帶著大涼涼或泰迪,但一定不會忘記帶著當時最喜愛的玩具。
可見得,並不是沒有安心小物就不行的。
但偶爾,我反而有點羨慕他們。即使心情再煩再亂再不好,只要抱著這些小東西就能帶來平靜與安全感,這是多麼簡單又多麼難得的幸福啊!
眾網友幾乎一面倒地勸她千萬不要這麼做。後果絕對難以想像及收拾。
我不太懂為什麼老婆要為這種事困擾,反而比較能體會那個老公的感覺。
因為,我家也有幾個擁有安心小物的傢伙。
第一個就是我二妹。她的安心被大概是近十年才突然冒出來的。但她從被子找安全感的習性,從小就有。
小時候,我家一群小孩同睡一張床,同蓋一床被。一床被子有四個角,她總是很堅持要抓著某個特定的角才肯睡。
時間久了,她的那個角特別破爛。我們還給它起了小名。
至於她現在那條安心被,看上去就是一張小尺寸的涼被,因為年資尚淺,故而狀態良好。
不過,一如其他同類人士的反應,若我媽出其不意地拿去洗,一定會被她埋怨。就算事先和她商量要洗被子,也要來來回回磨個好幾次才勉強答應。
萬一碰到天氣不好,沒法在入夜前曬乾,晚上睡覺沒了安心被的她更是會哀哀叫。
有一次,兩歲的小侄女在她房間午睡,大人隨手拿了尺寸較小的安心被蓋在她身上。我妹發現後,連忙用另一張被子換回她的安心被,到手後還不忘湊到鼻前聞一聞,像是確認自己的味道還在不在。
雖然她也很愛小侄女,但安心被是不能妥協的。
所以我們都取笑她,安心被是她的嫁粧。
另一個是我的外甥 Leo。他的安心小物是一個成人尺寸的枕頭,外面罩著一層以絲質布料縫製的枕頭罩。滑滑涼涼的觸感讓怕熱的他超愛抱著它睡,自己給它起了暱稱叫「大涼涼」。
由此可知,在「大涼涼」之前其實還有「小涼涼」。但只用到他約三歲左右,有了大涼涼之後,小涼涼就由他弟弟接收了。
現在已經小學四年級的他,對於大涼涼的愛始終沒有改變過。連他媽都說,看來他以後結婚還是會選擇抱著大涼涼睡,而不是老婆。(希望他別遇上討論區裡的那種惡妻)
雖然已經是個小男生,但每次看到他抱著大涼涼時甜蜜又安心的表情,彷彿就回到他很小很可愛很天真的舊時。
至於接收了小涼涼的Loy弟弟,其實另有自己的安心小物,是一隻約20公分高的短毛小熊。
因為酷愛卡通版豆豆先生,所以他給自己的小熊取名叫「泰迪」。(和豆豆先生隨身攜帶的小熊玩偶同名)
睡覺時,他習慣把泰迪抱在胸前。睡著睡著換了姿勢,還是不忘一隻手緊抓著泰迪不放。
有時,他還會對著泰迪說話聊天。搞得他爸很緊張。
但其實小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總是會對著某樣喜歡的東西,假想成是自己的朋友,絮絮叨叨。我們不也曾經如此?
歸根究柢,安心小物是心理作用大於實際作用。
我二妹每次出國玩,從未把她的安心被收入行李裡。
兩兄弟被父母帶著去渡假過夜,也不曾要求帶著大涼涼或泰迪,但一定不會忘記帶著當時最喜愛的玩具。
可見得,並不是沒有安心小物就不行的。
但偶爾,我反而有點羨慕他們。即使心情再煩再亂再不好,只要抱著這些小東西就能帶來平靜與安全感,這是多麼簡單又多麼難得的幸福啊!
2009-10-20
惡夢
我常說,午睡是SOHO的福利與特權。但實際上,並不常使用。
雖已瀕臨新中年,但畢竟還算年輕力壯,也不是做什麼用體力、重勞動的辛苦工作,大白天的起了床又躺回去,總覺得有點罪惡感。
再細想,另一層更深的抗拒或許是因為,惡夢的比例遠高過美夢。
其實,就算夜間睡眠,美夢的比例也不高,但夢境多半平淡無邏輯,不會有那麼多驚人的惡夢。
偏偏午睡不同。
像是這兩天,我夢見自己又回到青少年時期,和家人及親戚鬧著莫名其妙的彆扭,沒有任何人挺我站我這一邊,而且不知哪來一隻凶狠的大狼狗,見到體型比牠小的小孩及小動物就撲上去咬。
當我掙扎醒來時,真是開心感激到無以復加,慶幸自己逃出夢境,重回現實。
但為什麼做惡夢時,特別容易深陷夢境,難以清醒?
那種執著在惡夢的當下卻不肯放手的感覺,為什麼那樣熟悉?
突然覺得,身在惡夢中的我,就如同墮入紅塵俗世的靈魂不再清明,只能身不由己地傻乎乎隨著境遇反應。
惡夢乍醒,原本該有的生活智力及反應能力,瞬間全部回神。夢裡的情節不再可怕。
這種再世為人的感覺,真好。
之於靈魂,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會不會也是惡夢一場?而當我們告別現世之後,就能重獲靈魂狀態的平靜與清醒?
答案,終有一天會出現。
但現在,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如何在惡夢中就讓自己醒覺,一舉戳破那非真實的可怕與荒謬。
就好像人在紅塵俗世裡有所開悟,至少讓自己沈睡的靈魂喘口氣,不要那麼亦步亦趨地隨著生老病死及貪嗔痴疑慢而起舞。
這是門大功課,而我還差得遠了。
雖已瀕臨新中年,但畢竟還算年輕力壯,也不是做什麼用體力、重勞動的辛苦工作,大白天的起了床又躺回去,總覺得有點罪惡感。
再細想,另一層更深的抗拒或許是因為,惡夢的比例遠高過美夢。
其實,就算夜間睡眠,美夢的比例也不高,但夢境多半平淡無邏輯,不會有那麼多驚人的惡夢。
偏偏午睡不同。
像是這兩天,我夢見自己又回到青少年時期,和家人及親戚鬧著莫名其妙的彆扭,沒有任何人挺我站我這一邊,而且不知哪來一隻凶狠的大狼狗,見到體型比牠小的小孩及小動物就撲上去咬。
當我掙扎醒來時,真是開心感激到無以復加,慶幸自己逃出夢境,重回現實。
但為什麼做惡夢時,特別容易深陷夢境,難以清醒?
那種執著在惡夢的當下卻不肯放手的感覺,為什麼那樣熟悉?
突然覺得,身在惡夢中的我,就如同墮入紅塵俗世的靈魂不再清明,只能身不由己地傻乎乎隨著境遇反應。
惡夢乍醒,原本該有的生活智力及反應能力,瞬間全部回神。夢裡的情節不再可怕。
這種再世為人的感覺,真好。
之於靈魂,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會不會也是惡夢一場?而當我們告別現世之後,就能重獲靈魂狀態的平靜與清醒?
答案,終有一天會出現。
但現在,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如何在惡夢中就讓自己醒覺,一舉戳破那非真實的可怕與荒謬。
就好像人在紅塵俗世裡有所開悟,至少讓自己沈睡的靈魂喘口氣,不要那麼亦步亦趨地隨著生老病死及貪嗔痴疑慢而起舞。
這是門大功課,而我還差得遠了。
2009-10-19
從前
因為無意間看到噗友及影評的推薦,很難得地在週休二日的夜晚連續看了兩部好電影。
好書、好電影的作用和美食相彷,會令人身心為之震動。震動頻率的高低快慢,就看它有多好。
但那晚,除了震動,某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更令我震驚。
我想起了大學時代的我,那個曾經如此癡迷電影的我,到底去了哪裡呢?
那個週末看了那兩部電影,但上一次看電影是什麼時候呢?好像是「送行者」。那麼,再上一次呢?我想不起來。
突然覺得,從前的我是多麼努力地過生活,現在的我不禁有點羞慚。
也更加印證,在我個人的生命史裡,大學生活是很關鍵的一頁。
在那短短的四年裡,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上課唸書以外的事,天天忙社團、週週跑舞會,以及瘋狂地看一堆書及電影。
如此一來,成績單當然極不光采。慶幸的是,雖然我從小到大名列前茅,但那時的我真心覺得及格就好,我要把時間拿去做其他我覺得更重要的事,對我的人生有更大影響的事。
剛從南部來到台北的我像海綿也像個空杯子,總是貪心地想吸收更多更多,
學校圖書館規定每次只能借五本書,我每週總要跑好幾趟,五本換五本,即使期中考和期末考也從不停歇。
看電影更是勤勞的不得了,除了學校電影社和活動中心播映的影片以外,我還會不辭辛勞地走到三總去看週末假日在禮堂播放的N輪片,印象中,它每場收30元。
也多虧了這些囫圇吞棗般累積的雜亂知識,在我低潮時,一步步地帶領我找到光亮,走出幽谷。
我可以說,進入職場後的日子,若能有一點點順遂,一點點收穫,一點點成就,全是靠大學那四年自己給自己打下的基礎。
現在的我離大學的我愈來愈遠,似乎也愈來愈忘記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對自己生命的熱情。
我希望,能夠再像從前的我一樣,以著一顆熱切的心,努力去知道更多、學習更多、體驗更多。
這算是生日願望嗎?應該吧!這是希望自己有生之日都不要忘記或怠惰去做的事。
好書、好電影的作用和美食相彷,會令人身心為之震動。震動頻率的高低快慢,就看它有多好。
但那晚,除了震動,某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更令我震驚。
我想起了大學時代的我,那個曾經如此癡迷電影的我,到底去了哪裡呢?
那個週末看了那兩部電影,但上一次看電影是什麼時候呢?好像是「送行者」。那麼,再上一次呢?我想不起來。
突然覺得,從前的我是多麼努力地過生活,現在的我不禁有點羞慚。
也更加印證,在我個人的生命史裡,大學生活是很關鍵的一頁。
在那短短的四年裡,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上課唸書以外的事,天天忙社團、週週跑舞會,以及瘋狂地看一堆書及電影。
如此一來,成績單當然極不光采。慶幸的是,雖然我從小到大名列前茅,但那時的我真心覺得及格就好,我要把時間拿去做其他我覺得更重要的事,對我的人生有更大影響的事。
剛從南部來到台北的我像海綿也像個空杯子,總是貪心地想吸收更多更多,
學校圖書館規定每次只能借五本書,我每週總要跑好幾趟,五本換五本,即使期中考和期末考也從不停歇。
看電影更是勤勞的不得了,除了學校電影社和活動中心播映的影片以外,我還會不辭辛勞地走到三總去看週末假日在禮堂播放的N輪片,印象中,它每場收30元。
也多虧了這些囫圇吞棗般累積的雜亂知識,在我低潮時,一步步地帶領我找到光亮,走出幽谷。
我可以說,進入職場後的日子,若能有一點點順遂,一點點收穫,一點點成就,全是靠大學那四年自己給自己打下的基礎。
現在的我離大學的我愈來愈遠,似乎也愈來愈忘記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對自己生命的熱情。
我希望,能夠再像從前的我一樣,以著一顆熱切的心,努力去知道更多、學習更多、體驗更多。
這算是生日願望嗎?應該吧!這是希望自己有生之日都不要忘記或怠惰去做的事。
2009-05-19
盲點
這是無法避免的通病。但一件小事,讓我認清盲點是多大的問題。
因客戶的報稅需求,必須傳真身分證影本。不過,我手邊並沒有多餘影本,之前用多功能事務機掃描及列印時,又重複發生無法列印的莫名問題,所以決定把掃描後的電子檔存進隨身碟裡,帶到7-11的ibon去列印。
但人的忘性是隨著年齡而成長的。我常常一轉身、一分神,就忘了自己原本正在做或打算做的事。
因此,我明明已經將隨身碟放在桌上了,中午出門吃飯前,還是沒記得要把它放進包包裡。
直到吃飯時,才記起隨身碟的事,暗自懊惱。
必須先說明一下,我的生活作息「宅」的不得了,除了工作以外,日常生活出門的機會,每天通常只有午餐和晚餐這兩次,有時在午餐就連晚餐都一併買好,順理成章地再減掉一次出門機會。
(OS:宅與懶只有一線之隔。)
由於身分證影本必須儘快交到客戶手上,才能請款。但若等到晚餐才出門列印,等於又浪費了一個工作天,無奈之餘,只好決定吃完飯後回家拿隨身碟。
這個決定很掙扎,原本打算吃完飯去買杯50嵐,而店的方向剛好和家的方向相反。
再往下細想,卻發覺自己已經陷入盲點裡。
重點是身分證,不是隨身碟。
身分證正本就躺在我的錢包裡,無時無刻跟著我一起同進同出的,我只要拿著它去影印就行了,幹嘛管什麼隨身碟。
突破盲點之後,心情豁然開朗。按照原訂計畫,印好身分證也買了50嵐。
人常是這樣的,明明事實就擺在眼前,卻沒有看到真正的主題。
反而被其他配角搶走了焦點,結果就是陷在思路的迴圈裡走不出來,鑽進了牛角尖。
但說到底,盲點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太過執著在某一個點,無法跳脫出來,就看不到全部的構面。
因此,印身分證這件小小的事,已經足以讓我深深地引以為誡。
因客戶的報稅需求,必須傳真身分證影本。不過,我手邊並沒有多餘影本,之前用多功能事務機掃描及列印時,又重複發生無法列印的莫名問題,所以決定把掃描後的電子檔存進隨身碟裡,帶到7-11的ibon去列印。
但人的忘性是隨著年齡而成長的。我常常一轉身、一分神,就忘了自己原本正在做或打算做的事。
因此,我明明已經將隨身碟放在桌上了,中午出門吃飯前,還是沒記得要把它放進包包裡。
直到吃飯時,才記起隨身碟的事,暗自懊惱。
必須先說明一下,我的生活作息「宅」的不得了,除了工作以外,日常生活出門的機會,每天通常只有午餐和晚餐這兩次,有時在午餐就連晚餐都一併買好,順理成章地再減掉一次出門機會。
(OS:宅與懶只有一線之隔。)
由於身分證影本必須儘快交到客戶手上,才能請款。但若等到晚餐才出門列印,等於又浪費了一個工作天,無奈之餘,只好決定吃完飯後回家拿隨身碟。
這個決定很掙扎,原本打算吃完飯去買杯50嵐,而店的方向剛好和家的方向相反。
再往下細想,卻發覺自己已經陷入盲點裡。
重點是身分證,不是隨身碟。
身分證正本就躺在我的錢包裡,無時無刻跟著我一起同進同出的,我只要拿著它去影印就行了,幹嘛管什麼隨身碟。
突破盲點之後,心情豁然開朗。按照原訂計畫,印好身分證也買了50嵐。
人常是這樣的,明明事實就擺在眼前,卻沒有看到真正的主題。
反而被其他配角搶走了焦點,結果就是陷在思路的迴圈裡走不出來,鑽進了牛角尖。
但說到底,盲點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太過執著在某一個點,無法跳脫出來,就看不到全部的構面。
因此,印身分證這件小小的事,已經足以讓我深深地引以為誡。
2009-05-01
小人兒(二)
手足之間的心結從小就有,而且往往發生在極微小的事情上。
有一次,全家人聚在一起翻看小外甥的相簿。
Leo 哥哥是個受寵的老大,而且一雙靈活大眼又愛笑,累積了好幾本個人相簿。
正當大家邊看邊讚嘆 Leo 哥哥幼時多麼多麼地可愛,一旁小他兩歲的 Loy 弟弟已經眼眶含淚。
他抗議:「為什麼都沒有我?」
我們一群大人又好氣又好笑,只好加快翻相簿的速度,進行到 Loy 弟弟出生後的部分,他這才破涕為笑。
但弟弟畢竟是弟弟,相片裡有超過一半是和哥哥的合照,不像 Leo 哥哥已經可以出寫真集。
另外還聽到兩對小手足對於相片的有趣反應。
楊氏兄弟相差約五歲。大楊同樣是相片多多的老大,等到小楊出生後,全家出遊的機會少了許多,相片數量自然和大楊沒得比。
小楊倒沒有因為這樣而哭。因為兩兄弟長的極其相似,故而當他看到大楊的幼時相片,總會很高興的說:「這是我。」
任憑大人說破了嘴解釋,他仍堅持如我。
小恩姊姊和小謙弟弟則是另一種反應。
他們倆剛出生的模樣幾乎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他們爸爸(我弟弟)還為此特製了一張對照相片。
兩個人一模一樣的方頭大耳。圓圓肉肉的一張臉佔了身體的極大比例。
但小恩姊姊看到自己嬰兒時期的相片,總會說:「那是弟弟,不是我。」
任憑大人說破了嘴解釋,她仍極力否認。
其實,妹妹們平時對我這個大姊還蠻尊重的,唯獨一件事會讓她們變得酸溜溜,就是兒時相片。
身為老大的我,的確過著上昇人馬應有的童年生活,極度受寵且被帶著到處玩,兒時相片累積了厚厚一疊,尺寸從小到大一應俱全。
但妹妹們則正好相反,沒玩到也幾乎沒被照到。我和她們在兒時相片的差距是數十倍。
她們會半生氣半玩笑地說:「小時候爸媽最疼妳,妳最好了啦!玩最多!」
手足之間的心結,往往發生在極微小的事情上。但這小小心結,常常又流露出手足之間才有的獨特情感。
雖然有時生氣,有時失望,有時無奈,但年紀愈大就愈覺得,擁有兄弟姊妹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有一次,全家人聚在一起翻看小外甥的相簿。
Leo 哥哥是個受寵的老大,而且一雙靈活大眼又愛笑,累積了好幾本個人相簿。
正當大家邊看邊讚嘆 Leo 哥哥幼時多麼多麼地可愛,一旁小他兩歲的 Loy 弟弟已經眼眶含淚。
他抗議:「為什麼都沒有我?」
我們一群大人又好氣又好笑,只好加快翻相簿的速度,進行到 Loy 弟弟出生後的部分,他這才破涕為笑。
但弟弟畢竟是弟弟,相片裡有超過一半是和哥哥的合照,不像 Leo 哥哥已經可以出寫真集。
另外還聽到兩對小手足對於相片的有趣反應。
楊氏兄弟相差約五歲。大楊同樣是相片多多的老大,等到小楊出生後,全家出遊的機會少了許多,相片數量自然和大楊沒得比。
小楊倒沒有因為這樣而哭。因為兩兄弟長的極其相似,故而當他看到大楊的幼時相片,總會很高興的說:「這是我。」
任憑大人說破了嘴解釋,他仍堅持如我。
小恩姊姊和小謙弟弟則是另一種反應。
他們倆剛出生的模樣幾乎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他們爸爸(我弟弟)還為此特製了一張對照相片。
兩個人一模一樣的方頭大耳。圓圓肉肉的一張臉佔了身體的極大比例。
但小恩姊姊看到自己嬰兒時期的相片,總會說:「那是弟弟,不是我。」
任憑大人說破了嘴解釋,她仍極力否認。
其實,妹妹們平時對我這個大姊還蠻尊重的,唯獨一件事會讓她們變得酸溜溜,就是兒時相片。
身為老大的我,的確過著上昇人馬應有的童年生活,極度受寵且被帶著到處玩,兒時相片累積了厚厚一疊,尺寸從小到大一應俱全。
但妹妹們則正好相反,沒玩到也幾乎沒被照到。我和她們在兒時相片的差距是數十倍。
她們會半生氣半玩笑地說:「小時候爸媽最疼妳,妳最好了啦!玩最多!」
手足之間的心結,往往發生在極微小的事情上。但這小小心結,常常又流露出手足之間才有的獨特情感。
雖然有時生氣,有時失望,有時無奈,但年紀愈大就愈覺得,擁有兄弟姊妹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2009-04-20
食之怪癖
一般如果提到對吃有怪癖,最常想到的就是挑食。
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份子,倒不是只吃某類食物或拒吃某類食物,我的挑剔對象很特定,令朋友覺得匪夷所思的項目包括香菇、小黃瓜、生魚片。
不過,這兩年來,我已經改了許多,因為希望將自己的人生限制減至愈低愈好,於是努力嘗試許多以前不敢吃的東西。
香菇、小黃瓜、生魚片都已克服。當然還是有過不去的關卡,例如:香菜與蔥。
但比起我的弟弟妹妹來,我又已經領先太多。應該說我們的父母自由放任嗎?從小到大,我們家的孩子就是沒有被逼著去吃討厭食物的經驗。
不過,我們家的孩子倒是因為挑食,而集體鬧出一個笑話。
話說我們五個兄弟姊妹共同討厭的食物之一,就是蔥。
去年底,為了慶祝吃素的老媽生日,我們特地挑了一家看起來很高檔的素食餐廳。吵吵鬧鬧地點完一桌菜之後,突然發現剛才點了炒飯,而且沒交代服務生不要加蔥。
當下立刻推派小妹去櫃檯提醒這件事。小妹很快地回來了,一臉尷尬地說:「我覺得我問了一個笨問題。」
的確是笨問題。我們這才想起來,素食是不會加蔥的。
即使攸關未來,挑食的習慣還是很難扭轉。
話說妹妹的老板幫妹妹相親,對方是老板自己的親戚。第二次見面時,男方的父母出現了,一行人去吃日本料理。
席中,最忙碌的是妹妹的老板,因為妹妹這個不吃那個不吃,搞的他必須一直打圓場。
或許是由於她對那個男生不置可否,所以也不想勉強去吃自己不愛的食物。但即使哪一天碰上了合意的對象,代價是必須去吃自己不愛的食物,我也很懷疑我妹妹是否會乖乖就範。
畢竟,味蕾是從小養成的。
(妹妹毫不遲疑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不吃就是不吃,他最好早點習慣。)
除了挑食以外,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對吃很有自己的怪癖。
像是有時我會突然強烈地想吃某種食物。
發作原因不明。可能是因為看到料理東西軍,或受到某種無名暗示。
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吃。
但這其中潛藏風險。因為如果亂找替代品,反而吃到口味不滿意甚或不及格的店家,我對那樣食物的思念就會更加瘋狂,直至我去到熟悉店家吃到滿意口味為止。
另一個怪癖是當我吃到極致美味的食物時,大概會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會避免在其他店家點相同東西。
因為,不想破壞那麼美好的味蕾記憶。
去年九月在京都喝到了驚為天人的熱抹茶拿鐵,抹茶粉來自京都名店「一保堂」,一送上桌立刻茶香四溢,一入口更是滋味繚繞。
在京都剩餘的日子裡,一心惦念著要再去喝一次。但又因為貪玩,而一天又一天地錯過。
回台灣後才發現,誤打誤闖進去的那家咖啡店雖然開張才一年多,卻是許多雜誌介紹的名店。
而直至現在,我都不想再碰任何抹茶拿鐵。
還有,同樣是在京都吃到的高級和牛,也讓我回台灣以後,好一陣子不碰牛肉。
飲食,真的是一件極其奇妙的事。
隨著年紀漸長,愈來愈能體會到美食對身心愉悅有直接而立即的影響。
出生並成長於台南的經驗也教會我,美食無需花大錢追求,愈簡單愈平價愈見其可貴。
還有,在這苦多於樂的人世裡,背負著日益累贅沈重的肉身時,美食大概是唯一的補償,更是靈魂狀態無法享受的特權。
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份子,倒不是只吃某類食物或拒吃某類食物,我的挑剔對象很特定,令朋友覺得匪夷所思的項目包括香菇、小黃瓜、生魚片。
不過,這兩年來,我已經改了許多,因為希望將自己的人生限制減至愈低愈好,於是努力嘗試許多以前不敢吃的東西。
香菇、小黃瓜、生魚片都已克服。當然還是有過不去的關卡,例如:香菜與蔥。
但比起我的弟弟妹妹來,我又已經領先太多。應該說我們的父母自由放任嗎?從小到大,我們家的孩子就是沒有被逼著去吃討厭食物的經驗。
不過,我們家的孩子倒是因為挑食,而集體鬧出一個笑話。
話說我們五個兄弟姊妹共同討厭的食物之一,就是蔥。
去年底,為了慶祝吃素的老媽生日,我們特地挑了一家看起來很高檔的素食餐廳。吵吵鬧鬧地點完一桌菜之後,突然發現剛才點了炒飯,而且沒交代服務生不要加蔥。
當下立刻推派小妹去櫃檯提醒這件事。小妹很快地回來了,一臉尷尬地說:「我覺得我問了一個笨問題。」
的確是笨問題。我們這才想起來,素食是不會加蔥的。
即使攸關未來,挑食的習慣還是很難扭轉。
話說妹妹的老板幫妹妹相親,對方是老板自己的親戚。第二次見面時,男方的父母出現了,一行人去吃日本料理。
席中,最忙碌的是妹妹的老板,因為妹妹這個不吃那個不吃,搞的他必須一直打圓場。
或許是由於她對那個男生不置可否,所以也不想勉強去吃自己不愛的食物。但即使哪一天碰上了合意的對象,代價是必須去吃自己不愛的食物,我也很懷疑我妹妹是否會乖乖就範。
畢竟,味蕾是從小養成的。
(妹妹毫不遲疑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不吃就是不吃,他最好早點習慣。)
除了挑食以外,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對吃很有自己的怪癖。
像是有時我會突然強烈地想吃某種食物。
發作原因不明。可能是因為看到料理東西軍,或受到某種無名暗示。
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吃。
但這其中潛藏風險。因為如果亂找替代品,反而吃到口味不滿意甚或不及格的店家,我對那樣食物的思念就會更加瘋狂,直至我去到熟悉店家吃到滿意口味為止。
另一個怪癖是當我吃到極致美味的食物時,大概會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會避免在其他店家點相同東西。
因為,不想破壞那麼美好的味蕾記憶。
去年九月在京都喝到了驚為天人的熱抹茶拿鐵,抹茶粉來自京都名店「一保堂」,一送上桌立刻茶香四溢,一入口更是滋味繚繞。
在京都剩餘的日子裡,一心惦念著要再去喝一次。但又因為貪玩,而一天又一天地錯過。
回台灣後才發現,誤打誤闖進去的那家咖啡店雖然開張才一年多,卻是許多雜誌介紹的名店。
而直至現在,我都不想再碰任何抹茶拿鐵。
還有,同樣是在京都吃到的高級和牛,也讓我回台灣以後,好一陣子不碰牛肉。
飲食,真的是一件極其奇妙的事。
隨著年紀漸長,愈來愈能體會到美食對身心愉悅有直接而立即的影響。
出生並成長於台南的經驗也教會我,美食無需花大錢追求,愈簡單愈平價愈見其可貴。
還有,在這苦多於樂的人世裡,背負著日益累贅沈重的肉身時,美食大概是唯一的補償,更是靈魂狀態無法享受的特權。
2009-04-06
轉貼~思考算命的倫理問題 by 韓良露
日前聽聞朋友的家人去算命,無論是家庭、工作或感情,全被說的一無是處且前途無望,當事人回家後難過的簡直快活不下去,這件事竟讓我極為憤怒(我暫時回想不起來上次這麼生氣是何時的事)。
我認為,這位算命者根本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與倫理,一則是他的分析內容只是反應了社會通則,即使不用塔羅、占星、紫微或任何算命工具,亦可有相同說辭;二則他傳達了負面訊息給當事人,卻沒有能力更進一步去剖析這些訊息背後所隱藏的正面價值,當然更沒考慮到他的話可能為當事人帶來的影響及後果。
所以,我找出了我的占星老師曾經寫過的這篇文章,希望我的朋友們對算命這件事,能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一九五九年時,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克拉克( V. Clark )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原始目的是要質疑占星學的準確性。
他蒐集了十名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的星圖,有男有女,然後把這些人的星圖分別交給二十名占星學家及二十名心理及社會工作人員,請他們分別猜測這十名男女的職業是音樂家、圖書館管理員、獸醫、藝評家、妓女、會計、昆蟲學家、藝術教師、木偶表演家、小兒科醫生中的那一項?
這個測驗有點像「連連看」的遊戲,結果令克拉克大吃一驚,二十名占星學家中有十七名的「猜測」相當準確,而且都可以說出言之成理的占星理論。但另外二十名非占星學家的猜測就七零八落了,他們並表示純粹基於亂猜。
克拉克還不死心,他繼續拿了另外十幅星圖,這些星圖都是同年同地出生,但不同日不同時,他請這二十名占星學家判斷這些星圖的當事人過去發生的重要生命大事的時間,如結婚、生產、死亡等等。結果有三名占星學家全部「猜」中,另外十七名則有的說中,有的不中。
克拉克決定做最後一個實驗,他又給了十幅星圖,只問其中是那一幅星圖事主得了大腦性癱瘓症。這是十選一的機率,而這次竟然大部分的占星學家都說準了。
這個實驗改變了克拉克對占星學的看法,他發現占星學家竟然可以純粹靠星圖去判斷他人的職業、遭遇,及疾病。而這種「猜測」或「推理」的能力似乎遠超過一般科學的理解。
占星學當然有其準確性,否則不會在人類自認的五六千年文明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不過,克拉克的實驗也可用來進一步釐清一般人對占星學是否準確的質疑。
首先,克拉克挑選的占星學家,都是當時美國社會的一時之選,如果他挑的是阿貓阿狗,結果可能就會有所出入。
這個狀況可回答有些人只給三兩個或更多「自封」是占星學家的人算過命,而發現不太準,就下結論說占星學不準,其實也許是他遇到的「人不準」--不是好的、夠格的占星學研究者,再說,從克拉克的實驗中,我們也可發現二十名占星學家中不是每一個人都「絕對正確」,只是「相對正確值」比非占星學家高太多了,又比或然率高更多。
由此可見,不管占星學的理論為何,總是要「人」根據理論做出判斷,因此占星學家是會出錯的,只是不能錯得太離譜。另外,在這次的實驗中,占星學家除了無法得知星圖的當事人是誰外,他們可以隨意用手邊的參考工具書,並且給予足夠的時間研究星圖。
因此,這些占星學家的準確度自然比隨手拿起個星圖,三五分鐘後開始剖析命運的情況要好得多。
我常覺得台灣算命界有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好像問命者和算命師都像正在逃難的人一樣。常常是問命者上門,生辰資料一交代,算命師算好了星圖,就呱啦呱啦三、四十分鐘講完後收費,好像大家都沒時間好好坐下來,仔細把圖研究久一點,甚至分成幾個課程分別談不同的事。
但是,算命界流行的買賣都是吉普賽人式的,問者也只關心幾件事,男女婚嫁、事業、金錢、健康,答者也只能說出大概,因此常造成很多人批評算命師說話籠統、含糊、避重就輕、前後不搭等等。這實在難免,想想看要任何科學家只用三、四十分鐘去處理、判斷一個實驗過程與結果會如何?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關鍵即在於缺乏對知識有足夠的尊重。不管問命者和算命師都一樣,當然算命師要負的責任較重,有的算命師會辯稱是市場機制,就如同常聽人批評醫院門診醫生三分鍾看個病人,因此也容易造成誤診的狀況。
只要是人的活動,自然會牽涉到倫理的問題。最近因為有個自稱是心理諮商人員,在未獲陳進興的同意要出版諮商內容,引起不少關於諮商倫理的討論。而在占星界,其實也存在著算命倫理嚴重的問題,只不過少人談論而已。
在英國,如果是專業的占星師,就必須遵守占星協會的一些規則,譬如說不得公開占星諮詢的內容及不得騙財騙色等等,如果有不遵守者,則撤銷協會會員的資格,並且會遭到同業的輕視。
不過,這個約束基本上還是榮譽制的,因為即使沒有協會的會員資格,或即使同業看不上的人,仍想公然開業算命,也沒人奈他何,只要有顧客願意上門。
除了一些公認的守則外,不少占星學家有其私人的行事風格及戒律。譬如說有的占星學家不回答生死之事,有點像以前的醫生不告訴病人還有多少日子可活一樣;有的占星學家不做論斷式的選擇,像替人選擇婚偶、職業,只肯提出不同情況的分析,但選擇權留給當事人;有的占星學家只從事像占星心理分析的工作,分析人格、潛意識等等,絕不涉入任何的預言。這些不同的守則,其實卻反映了不同占星學家對占星學的倫理及哲學。
我常覺得;如果遇不到好的占星師,不如不算命。因為算命跟買東西不一樣,每一個算命師在算命時,不僅在販賣他們對占星學知識的精確、嚴謹與否,同時還在販賣他們的倫理、哲學、價值觀等等。
但算命師也會受顧客的水準而受影響,顧客也根據自己的倫理、哲學、價值觀「要求」算命師。因此,如果任何一方有道德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但是,算命師畢竟是較有「知識權力」的一方,顧客再精,混混也就過去了,但如果算命師要控制、支配、操縱較無知的算命者時,問題可能較嚴重。
因此,在台灣尚未能訂出算命師的守則時,算命者最好自己遵守一些守則。
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單獨算命,不要付太不合理的收費;好的占星學家是不會純粹想靠算命賺錢發財的,不要相信任何改運的收費服務,改運那麼容易,算命師自己就先改了,如果只是一些運途的調整,根本不應該要價,應該當成正常的服務,不要接受算命師任何不符合道德的建議,也不要向算命師提出不義的請求。
算命的目的是生命的提升,把算命當成厚黑學是無用的,看看迷信算命的希特勒的下場就該覺醒了。
我認為,這位算命者根本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與倫理,一則是他的分析內容只是反應了社會通則,即使不用塔羅、占星、紫微或任何算命工具,亦可有相同說辭;二則他傳達了負面訊息給當事人,卻沒有能力更進一步去剖析這些訊息背後所隱藏的正面價值,當然更沒考慮到他的話可能為當事人帶來的影響及後果。
所以,我找出了我的占星老師曾經寫過的這篇文章,希望我的朋友們對算命這件事,能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一九五九年時,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克拉克( V. Clark )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原始目的是要質疑占星學的準確性。
他蒐集了十名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的星圖,有男有女,然後把這些人的星圖分別交給二十名占星學家及二十名心理及社會工作人員,請他們分別猜測這十名男女的職業是音樂家、圖書館管理員、獸醫、藝評家、妓女、會計、昆蟲學家、藝術教師、木偶表演家、小兒科醫生中的那一項?
這個測驗有點像「連連看」的遊戲,結果令克拉克大吃一驚,二十名占星學家中有十七名的「猜測」相當準確,而且都可以說出言之成理的占星理論。但另外二十名非占星學家的猜測就七零八落了,他們並表示純粹基於亂猜。
克拉克還不死心,他繼續拿了另外十幅星圖,這些星圖都是同年同地出生,但不同日不同時,他請這二十名占星學家判斷這些星圖的當事人過去發生的重要生命大事的時間,如結婚、生產、死亡等等。結果有三名占星學家全部「猜」中,另外十七名則有的說中,有的不中。
克拉克決定做最後一個實驗,他又給了十幅星圖,只問其中是那一幅星圖事主得了大腦性癱瘓症。這是十選一的機率,而這次竟然大部分的占星學家都說準了。
這個實驗改變了克拉克對占星學的看法,他發現占星學家竟然可以純粹靠星圖去判斷他人的職業、遭遇,及疾病。而這種「猜測」或「推理」的能力似乎遠超過一般科學的理解。
占星學當然有其準確性,否則不會在人類自認的五六千年文明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不過,克拉克的實驗也可用來進一步釐清一般人對占星學是否準確的質疑。
首先,克拉克挑選的占星學家,都是當時美國社會的一時之選,如果他挑的是阿貓阿狗,結果可能就會有所出入。
這個狀況可回答有些人只給三兩個或更多「自封」是占星學家的人算過命,而發現不太準,就下結論說占星學不準,其實也許是他遇到的「人不準」--不是好的、夠格的占星學研究者,再說,從克拉克的實驗中,我們也可發現二十名占星學家中不是每一個人都「絕對正確」,只是「相對正確值」比非占星學家高太多了,又比或然率高更多。
由此可見,不管占星學的理論為何,總是要「人」根據理論做出判斷,因此占星學家是會出錯的,只是不能錯得太離譜。另外,在這次的實驗中,占星學家除了無法得知星圖的當事人是誰外,他們可以隨意用手邊的參考工具書,並且給予足夠的時間研究星圖。
因此,這些占星學家的準確度自然比隨手拿起個星圖,三五分鐘後開始剖析命運的情況要好得多。
我常覺得台灣算命界有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好像問命者和算命師都像正在逃難的人一樣。常常是問命者上門,生辰資料一交代,算命師算好了星圖,就呱啦呱啦三、四十分鐘講完後收費,好像大家都沒時間好好坐下來,仔細把圖研究久一點,甚至分成幾個課程分別談不同的事。
但是,算命界流行的買賣都是吉普賽人式的,問者也只關心幾件事,男女婚嫁、事業、金錢、健康,答者也只能說出大概,因此常造成很多人批評算命師說話籠統、含糊、避重就輕、前後不搭等等。這實在難免,想想看要任何科學家只用三、四十分鐘去處理、判斷一個實驗過程與結果會如何?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關鍵即在於缺乏對知識有足夠的尊重。不管問命者和算命師都一樣,當然算命師要負的責任較重,有的算命師會辯稱是市場機制,就如同常聽人批評醫院門診醫生三分鍾看個病人,因此也容易造成誤診的狀況。
只要是人的活動,自然會牽涉到倫理的問題。最近因為有個自稱是心理諮商人員,在未獲陳進興的同意要出版諮商內容,引起不少關於諮商倫理的討論。而在占星界,其實也存在著算命倫理嚴重的問題,只不過少人談論而已。
在英國,如果是專業的占星師,就必須遵守占星協會的一些規則,譬如說不得公開占星諮詢的內容及不得騙財騙色等等,如果有不遵守者,則撤銷協會會員的資格,並且會遭到同業的輕視。
不過,這個約束基本上還是榮譽制的,因為即使沒有協會的會員資格,或即使同業看不上的人,仍想公然開業算命,也沒人奈他何,只要有顧客願意上門。
除了一些公認的守則外,不少占星學家有其私人的行事風格及戒律。譬如說有的占星學家不回答生死之事,有點像以前的醫生不告訴病人還有多少日子可活一樣;有的占星學家不做論斷式的選擇,像替人選擇婚偶、職業,只肯提出不同情況的分析,但選擇權留給當事人;有的占星學家只從事像占星心理分析的工作,分析人格、潛意識等等,絕不涉入任何的預言。這些不同的守則,其實卻反映了不同占星學家對占星學的倫理及哲學。
我常覺得;如果遇不到好的占星師,不如不算命。因為算命跟買東西不一樣,每一個算命師在算命時,不僅在販賣他們對占星學知識的精確、嚴謹與否,同時還在販賣他們的倫理、哲學、價值觀等等。
但算命師也會受顧客的水準而受影響,顧客也根據自己的倫理、哲學、價值觀「要求」算命師。因此,如果任何一方有道德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但是,算命師畢竟是較有「知識權力」的一方,顧客再精,混混也就過去了,但如果算命師要控制、支配、操縱較無知的算命者時,問題可能較嚴重。
因此,在台灣尚未能訂出算命師的守則時,算命者最好自己遵守一些守則。
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單獨算命,不要付太不合理的收費;好的占星學家是不會純粹想靠算命賺錢發財的,不要相信任何改運的收費服務,改運那麼容易,算命師自己就先改了,如果只是一些運途的調整,根本不應該要價,應該當成正常的服務,不要接受算命師任何不符合道德的建議,也不要向算命師提出不義的請求。
算命的目的是生命的提升,把算命當成厚黑學是無用的,看看迷信算命的希特勒的下場就該覺醒了。
2009-03-30
好命歹命
有一種很流行的撲克牌遊戲叫做「大老二」。它最特別的規則就是,平常被視為最小的「2」一躍成為最大的牌。
某年寒假,我和社團夥伴們「聚賭」,誰先輸到一百點(以每局手中餘牌點數加總計算,如果其中有2,則要加倍計算為20點),就要負責出錢兼跑腿去買下午茶點心。
我的手氣很好,一路玩下來,我是輸最少的那個人。
然後,我拿到一手自認為好的不得了的牌。有三張2都在我手上,等於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但這手好牌,卻讓我在瞬間從贏家變成輸家。
那一局,大家手中的牌快速出盡,我那三張2卻握在手裡打不出去,這一局慘輸了60幾點。接下來的兩局仍舊無力回天,快速突破百點。
結果當然是願賭服輸,乖乖地去買了一堆點心回來孝敬大家。
每次看星盤時,我就會想起這件往事。
每個人的星盤都是獨一無二的,是老天發給每個人的一手牌。
但是,牌面的好或壞,並不等於命運的好或壞。當然,也不等於這個人是好人或壞人。
有的人一手好牌,卻牌技拙劣,即使沒有輸,但也贏不了。
更糟的是,拿了一手好牌還詐賭(做壞事),忽然間手氣一轉,加倍慘賠者所在多有。
有的人一手爛牌,卻絕地大反攻,將自己的牌技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他們所得到的可能是人生的突破,更或者是靈魂的成長。
還有的人氣勢十足,看似一手好牌,其實只是個唬人的老千,手裡的牌爛到不行。
很多名人都是如此,看過他們的星盤之後,只有無限同情,根本不想成為他們。
正如同一開始提到的賭徒經驗。拿到最好的牌的人,並沒有成為最後的贏家。
許多的人生贏家,可能都是用一手爛牌來個大翻身。
但這些人生贏家即使勝過許多人,最終面對和自己的牌局時,又可能成為靈魂輸家。
生命的功課,比想像中、比表面上,更要複雜許多。
追根究柢,無法打出好牌的最大問題,應該在於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清楚自己手裡有什麼牌。
我認為,占星學就是提供一個方法,協助我們去得知及認識自己手裡的牌。
如此一來,我們才知道自己應該補進什麼牌,又該拋出什麼牌,持續磨鍊自己的牌技,最終目標是讓手裡這副牌得以打出最好的成績。
因此,現在的我更懂得珍惜自己手裡的牌,更理解老天給我這手牌的用意,也更有能力去面對人生牌局的千變萬化。
對我而言,學占星,不是為了「算」命,而是「知」命。
某年寒假,我和社團夥伴們「聚賭」,誰先輸到一百點(以每局手中餘牌點數加總計算,如果其中有2,則要加倍計算為20點),就要負責出錢兼跑腿去買下午茶點心。
我的手氣很好,一路玩下來,我是輸最少的那個人。
然後,我拿到一手自認為好的不得了的牌。有三張2都在我手上,等於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但這手好牌,卻讓我在瞬間從贏家變成輸家。
那一局,大家手中的牌快速出盡,我那三張2卻握在手裡打不出去,這一局慘輸了60幾點。接下來的兩局仍舊無力回天,快速突破百點。
結果當然是願賭服輸,乖乖地去買了一堆點心回來孝敬大家。
每次看星盤時,我就會想起這件往事。
每個人的星盤都是獨一無二的,是老天發給每個人的一手牌。
但是,牌面的好或壞,並不等於命運的好或壞。當然,也不等於這個人是好人或壞人。
有的人一手好牌,卻牌技拙劣,即使沒有輸,但也贏不了。
更糟的是,拿了一手好牌還詐賭(做壞事),忽然間手氣一轉,加倍慘賠者所在多有。
有的人一手爛牌,卻絕地大反攻,將自己的牌技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他們所得到的可能是人生的突破,更或者是靈魂的成長。
還有的人氣勢十足,看似一手好牌,其實只是個唬人的老千,手裡的牌爛到不行。
很多名人都是如此,看過他們的星盤之後,只有無限同情,根本不想成為他們。
正如同一開始提到的賭徒經驗。拿到最好的牌的人,並沒有成為最後的贏家。
許多的人生贏家,可能都是用一手爛牌來個大翻身。
但這些人生贏家即使勝過許多人,最終面對和自己的牌局時,又可能成為靈魂輸家。
生命的功課,比想像中、比表面上,更要複雜許多。
追根究柢,無法打出好牌的最大問題,應該在於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清楚自己手裡有什麼牌。
我認為,占星學就是提供一個方法,協助我們去得知及認識自己手裡的牌。
如此一來,我們才知道自己應該補進什麼牌,又該拋出什麼牌,持續磨鍊自己的牌技,最終目標是讓手裡這副牌得以打出最好的成績。
因此,現在的我更懂得珍惜自己手裡的牌,更理解老天給我這手牌的用意,也更有能力去面對人生牌局的千變萬化。
對我而言,學占星,不是為了「算」命,而是「知」命。
2009-02-09
關於誠實
輾轉聽到一位舊識的一個小故事。
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它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信念。
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
故事主角是兩個小孩的媽媽,原本是專職家庭主婦,決定外出找工作,選擇參加某民營化公營機構的招考。
她選擇的是最低職等的職員空缺。以她國立大學熱門科系的學歷,輕輕鬆鬆地就通過了筆試。
面試時,主考官問她:「妳的條件這麼好,怎麼不去參加其他待遇更好的考試?」
她答:「因為我的孩子還小,我必須兼顧家庭。」
主考官又問:「所以,這是你不得不的選擇?」
她楞了一下,沒多想就誠實地答:「對!」
回家後,她一直很後悔,覺得自己的回答不夠好不正確,心想這個工作應該是沒指望了。
但結果是,她被聘用了。
或許主考官覺得,這個不得不的選擇代表她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在工作崗位會更穩定更盡心。
其實我自己也有另一個小故事,但完全是對照組的負面教材。
先前我在找房子搬家時,看了許多雅房套房,其中有位房東媽媽令我印象深刻,她講述她一個女人家如何獨自拉拔五個小孩長大,聽得我由衷佩服。
最後,不免俗地談到租金這件事。
她很奇怪地問了一個問題:「你在網路上看到的寫是多少錢?」
我順口就答:「我看到的招租廣告沒寫價錢,只說面議。」
房東媽媽說:「我租前一位房客是一萬二,但看妳人很老實,減妳五百,一萬一千五好了。」
這個數字大大地超出我的預算。我只說要考慮,便先離開了。
但她那個唐突的問題讓我耿耿於懷,於是回家後重新看了一遍網路上的招租廣告。她的張貼次數不只一次,我一下子就在較舊的廣告裡看到她所列出的房租。
9999。
當下對這個不誠實的房東媽媽印象大壞。後來她主動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租,甚至表示租金可以再議,都被我敷衍地打發掉了。
我根本不想和這個不誠實的人來往。天知道成為她的房客之後,還會被她佔去多少便宜。
或許她覺得自己很聰明,或許她只是想賭一把,但無論如何,在她眼中微不足道的小小不誠實,卻可能已經不自知地趕跑不少潛在房客。
得與失,可不是那麼簡單的算計。
當我成為記者的第一天,我的主管兼師父就告誡我三大原則。
不要騙人。不要被人騙。不要與受訪對象有金錢往來。
為時至今,我仍努力堅守這三大原則,而且深深受用。
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人際關係,全都變得極之簡單好處理。
也正因為如此,當我看到有人睜眼說瞎話,不只騙別人,甚至連自己也騙,就覺得極之可悲。
所謂「自做孽不可活」,應該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它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信念。
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
故事主角是兩個小孩的媽媽,原本是專職家庭主婦,決定外出找工作,選擇參加某民營化公營機構的招考。
她選擇的是最低職等的職員空缺。以她國立大學熱門科系的學歷,輕輕鬆鬆地就通過了筆試。
面試時,主考官問她:「妳的條件這麼好,怎麼不去參加其他待遇更好的考試?」
她答:「因為我的孩子還小,我必須兼顧家庭。」
主考官又問:「所以,這是你不得不的選擇?」
她楞了一下,沒多想就誠實地答:「對!」
回家後,她一直很後悔,覺得自己的回答不夠好不正確,心想這個工作應該是沒指望了。
但結果是,她被聘用了。
或許主考官覺得,這個不得不的選擇代表她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在工作崗位會更穩定更盡心。
其實我自己也有另一個小故事,但完全是對照組的負面教材。
先前我在找房子搬家時,看了許多雅房套房,其中有位房東媽媽令我印象深刻,她講述她一個女人家如何獨自拉拔五個小孩長大,聽得我由衷佩服。
最後,不免俗地談到租金這件事。
她很奇怪地問了一個問題:「你在網路上看到的寫是多少錢?」
我順口就答:「我看到的招租廣告沒寫價錢,只說面議。」
房東媽媽說:「我租前一位房客是一萬二,但看妳人很老實,減妳五百,一萬一千五好了。」
這個數字大大地超出我的預算。我只說要考慮,便先離開了。
但她那個唐突的問題讓我耿耿於懷,於是回家後重新看了一遍網路上的招租廣告。她的張貼次數不只一次,我一下子就在較舊的廣告裡看到她所列出的房租。
9999。
當下對這個不誠實的房東媽媽印象大壞。後來她主動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租,甚至表示租金可以再議,都被我敷衍地打發掉了。
我根本不想和這個不誠實的人來往。天知道成為她的房客之後,還會被她佔去多少便宜。
或許她覺得自己很聰明,或許她只是想賭一把,但無論如何,在她眼中微不足道的小小不誠實,卻可能已經不自知地趕跑不少潛在房客。
得與失,可不是那麼簡單的算計。
當我成為記者的第一天,我的主管兼師父就告誡我三大原則。
不要騙人。不要被人騙。不要與受訪對象有金錢往來。
為時至今,我仍努力堅守這三大原則,而且深深受用。
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人際關係,全都變得極之簡單好處理。
也正因為如此,當我看到有人睜眼說瞎話,不只騙別人,甚至連自己也騙,就覺得極之可悲。
所謂「自做孽不可活」,應該就是這麼一回事。
2009-02-05
美好舊事物
過年前,因為水管在半夜裡爆開,整個房間被水狠狠地扁了一頓,淹了約3公分高,隨意置放在地上的手機也因泡水而宣告報銷。
最心疼的不是手機,而是手機裡儲存的連絡人,以及為著某些特別的感覺與心情而保留下來的簡訊。
過年後,為了升級防毒軟體而先做資料備份,卻因為莫名其妙的封存鬼打牆,而刪除了去年12月中旬以前在收件匣裡的所有電子郵件。
攸關向客戶請款的工作紀錄,還可以靠沒被封存的寄件備份來挽救,但最心疼的卻是刻意保存與摯友往返的信件檔案夾,一去不復返。
還好,靠著更久以前的備份封存檔案找回一些,但中間仍留下了約莫兩年的空白。
想起在台南老家裡有兩個大儲物箱,裡面裝滿了我從小和朋友之間的互動回憶,包括畢業紀念冊、留念照片、節慶卡片,以及厚厚數疊的信件。
雖然會變舊變髒,甚至還很佔空間,但它們被誤毀的風險,遠比保存在手機或電腦裡的電子資料要低多了。
這時,格外能感受舊事物的美好。
身在21世紀,舊事物看起來落伍又笨重,但直接又具體的存在,卻是安心的保證。
像是淹過水的房間裡,和手機一同受難的一堆電子物品裡,最快恢復的是最傳統或最簡單的技術。
電話線第一個接通,我只用吹風機對著接頭吹了五分鐘。
其他同樣泡水的插頭,稍微晾乾後就正常供電,檯燈、數據機、無線電話、手提吸塵器,全都如常運作。
最神奇的是快煮壺,整個加熱底盤泡在水裡,但至今仍忠實可靠地每天為我煮開水。
另一個令我驚奇的是京都買回來的信三郎黑色帆布包。當時,連放在包裡的收納袋裡的筆記本都全溼,泡水程度之嚴重就可見一斑。
但只放了半天,它就恢復乾燥,沒有褪色,也沒有留下水漬痕跡,一如往常地硬挺耐操好用。
如果換作是我那唯二的LV與Prada名牌包被水泡,真不敢想像後果會如何。
更加深愛這個從京都一路伴我回台灣,幾乎天天使用的好夥伴。
而它也是京都傳承三代以上,只此一家的知名老牌。再度證明了舊事物的美好。
最慘的是電子產品的變壓器,包括筆電和印表機的兩顆,全掛。
除了手機,就連音響也無法倖免於難。總而言之,愈精密的東西,愈禁不起災變。
養尊處優的人,是否也是相同道理呢?不由得深自反省起來。
最心疼的不是手機,而是手機裡儲存的連絡人,以及為著某些特別的感覺與心情而保留下來的簡訊。
過年後,為了升級防毒軟體而先做資料備份,卻因為莫名其妙的封存鬼打牆,而刪除了去年12月中旬以前在收件匣裡的所有電子郵件。
攸關向客戶請款的工作紀錄,還可以靠沒被封存的寄件備份來挽救,但最心疼的卻是刻意保存與摯友往返的信件檔案夾,一去不復返。
還好,靠著更久以前的備份封存檔案找回一些,但中間仍留下了約莫兩年的空白。
想起在台南老家裡有兩個大儲物箱,裡面裝滿了我從小和朋友之間的互動回憶,包括畢業紀念冊、留念照片、節慶卡片,以及厚厚數疊的信件。
雖然會變舊變髒,甚至還很佔空間,但它們被誤毀的風險,遠比保存在手機或電腦裡的電子資料要低多了。
這時,格外能感受舊事物的美好。
身在21世紀,舊事物看起來落伍又笨重,但直接又具體的存在,卻是安心的保證。
像是淹過水的房間裡,和手機一同受難的一堆電子物品裡,最快恢復的是最傳統或最簡單的技術。
電話線第一個接通,我只用吹風機對著接頭吹了五分鐘。
其他同樣泡水的插頭,稍微晾乾後就正常供電,檯燈、數據機、無線電話、手提吸塵器,全都如常運作。
最神奇的是快煮壺,整個加熱底盤泡在水裡,但至今仍忠實可靠地每天為我煮開水。
另一個令我驚奇的是京都買回來的信三郎黑色帆布包。當時,連放在包裡的收納袋裡的筆記本都全溼,泡水程度之嚴重就可見一斑。
但只放了半天,它就恢復乾燥,沒有褪色,也沒有留下水漬痕跡,一如往常地硬挺耐操好用。
如果換作是我那唯二的LV與Prada名牌包被水泡,真不敢想像後果會如何。
更加深愛這個從京都一路伴我回台灣,幾乎天天使用的好夥伴。
而它也是京都傳承三代以上,只此一家的知名老牌。再度證明了舊事物的美好。
最慘的是電子產品的變壓器,包括筆電和印表機的兩顆,全掛。
除了手機,就連音響也無法倖免於難。總而言之,愈精密的東西,愈禁不起災變。
養尊處優的人,是否也是相同道理呢?不由得深自反省起來。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