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唸大學時,曾出現一本名為「人生問卷」的暢銷書。
作者是台大教授傅佩榮,他以「與問題一起生活」為概念,從國外相關書籍摘錄了一百道問題,並提出自己的解答。
這些題目包羅萬象,列舉數題如下:
問題1. 你這一生全力追求的是什麼?是成就、安全、愛情、權力、刺激、知識,還是別的?
問題16. 如果你明天清晨醒來,可以得到一種特殊能力,請問你會希望那是什麼?
問題34. 如果家中失火,你在搶救家人與寵物之後,還有時間帶出一樣東西,那麼你會選擇什麼?
問題58. 你認為再過一百年,世界會變成一個更好的,還是更壞的地方?
問題97. 你在未來五年內,希望做些什麼?你認為自己會做些什麼?
事隔多年,重新看到這些問題,再對照自己近期的體驗,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或阻礙時,第一反應就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找答案,而且只要唯一的標準答案。
但事實上,我們總是連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都沒搞清楚。也很少想到,我們可能遇上了複選題或申論題,答案不只一個。
可還記得每次考試前,老師總要耳提面命:一定要先把題目看清楚再做答。
人生不也是如此。真正重要的是看清問題。
搞對問題,才有機會找出正確的答案;但搞錯問題,再多再多的答案也沒用。
我愈來愈發現,即使面臨困難、挫折或阻礙,只要耐心以對,讓心中模糊又朦朧的那些好的壞的感覺,慢慢地形成具體的問題,最好的答案往往就會緊接在後,自動浮現。
換言之,只要問對了問題,就會找到答案。
這麼一來,問題又有什麼值得害怕的呢?
每一次的問題,都是讓自己成長、提升及進化的機會,如同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值得感激。
活著,才會面臨問題。有問題,才像是活著啊!
附註:
大學時的我,除了看作者的解答,也在空白處寫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只不過,一貫性地缺乏持久力,只做答到第29題,就沒再往下寫了。
當時還是我室友的加菲曾借走這本書,她說她喜歡我的註解多於書的內容。
現在的我來看當時的我,最高興的其實是自己多年來仍可堅持相同原則,做人、生活及行事。
我覺得自己超級幸運且幸福。